超前预判+精准落地=爆款策划?王克的实战哲学全解析
认知策划
策划,本质上属于人类的脑力与智力范畴的活动。当我们翻阅《汉语大辞典》《中华大字典》以及《辞海》等权威工具书时,会发现其中关于“策划”一词竟有着多达50余个不同的解释义项。
近些年来,无论是国内的学术专家还是国外的行业精英,众多学者和策划从业者纷纷从各类理论及实践经验中汲取养分,试图为“策划”给出精准且全面的定义。尽管这些定义各有侧重,但大致趋同,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核心概念是:策划乃是人类基于理性思维展开的活动,它涵盖了思维运转、智力发挥等多个层面。具体而言,这是一个包含认识事物本质、深入分析现状、精准判断形势、逻辑推理演绎、科学预测走向、大胆构思创意、丰富想象空间、精心设计方案、统筹运筹帷幄以及合理规划布局的系统性过程。其目的在于探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联,权衡未来可行的发展路径,从而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。
通俗来讲,策划就是要提前明确一系列关键问题:究竟要做什么、在何时开展行动、采用何种方式去做、由谁来负责执行、做到怎样的程度才算达标以及期望达成怎样的目标。
而在众多对策划的见解中,王克的观点别具一格。早在1997年所著的《与标王共舞》一书中,他便鲜明地提出:“策划,就是先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图景,而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其转化为现实。”回顾王克过往的策划实践历程,这一理念贯穿始终。在他眼中,策划绝非简单的例行公事,而是一场具有颠覆性的革命;不仅是高瞻远瞩的谋略,更是灵活多变的战术;既是一种精妙的技巧,也是得心应手的手段和工具。借助策划的力量,他能够对既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重组,让分散的资源实现高效配置,使原有的事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进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。
也正是源于如此深刻且独特的认知,我们方能领悟到王克为何能在策划领域纵横驰骋三十年,每每出手都能引发轰动效应,成功似乎已然成为他的必然归宿。
8月23日:中国“策划”与美国“咨询”,王克的独特解读
王克长期从事策划工作,涵盖从初期的CIS、品牌、企业文化,到中期的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设计,再到当下主要聚焦的区域、产业和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制定与变革,这些都属于商业策划范畴。
最早的商业策划起源于英国,在1800年工业化发展初期就产生了,主要以工程咨询为主。20世纪初,美国出现了咨询业,到1975年时,咨询公司数量多达5300家,咨询人员达到10万,成为世界各国中最多的。管理咨询是从1895年泰勒担任“效率”顾问工程师开始的,最初在美国兴起,后传播到西欧和日本。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,管理咨询服务主要集中在生产现场改善、作业研究、生产技术合理化建议和会计业务等方面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,咨询业领域逐步扩大,出现了经营战略的中长期计划,即战略决策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,咨询业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,开始出现高级的综合咨询机构,如全球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、日本的野村证券等。20世纪80年代,美国独立的咨询机构约有3500家,年营业额达20亿美元;英国咨询机构约有2000家,大型机构规模较大,小型机构可能只有几人;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200多家,印度也有127家。在国外,咨询业有着200多年的历史,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很多是政界、经济界和知识界的精英。
我国咨询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,最初主要是信息咨询、法律咨询、心理咨询以及各类专业咨询。科技咨询是咨询业发展的第二步,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中国科协可以说是中国咨询业的发祥地和拓荒者,率先开展咨询服务活动。胡耀邦同志在科协二大讲话中提出要开发智力资源,之后全国又成立了“中国智力开发工作者协会”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,咨询业又开始涉足企业管理咨询、工程咨询。1982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成立,包括17个专业工程咨询公司,职员2万多人;1982年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是我国经济咨询的专业化公司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我国才开始出现商业策划。
商业策划发源于咨询,但与咨询存在许多区别,是一种智业活动的不同阶段表现。策划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特点,其内涵和外延是任何外来词汇都无法完全涵盖的,体现了中国智慧产业大军所从事的行业特色。在国外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,有的称为规划,有的称为咨询,有的称为顾问。在英文中也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语能翻译成策划,英文单词plan(计划)、strategy(策略)、scheme(方案)、plot(阴谋)都指战略、策略、计谋、计划等含义,但没有策划的意思。中国“策划”也不能称为“咨询”,在汉语中,咨询有询问、商量、切磋的意思,与之对应的英文consulf或counsulfion一词,更多含有磋商、评议的意思。将外国的咨询、顾问、规划等智慧行业翻译到中国,用策划一词来表达是最科学的,否则就会出现与西方语言翻译上的困难,因为策划一词已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底蕴,今天我们借用这个词,是它已焕发出中国智业人物的聪明才智。
在中国,策划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,而咨询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,策划业比咨询业起步晚10年。在中国,策划更接近市场,更年轻化、更专业化。在中国,咨询是从工程咨询、法律咨询、农畜牧业咨询到科技咨询、管理咨询这样一条路走过来的;策划是从点子、创意、广告策划、公关策划、营销策划、战略策划、品牌策划这样一条路走过来的。咨询与策划都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专业、职业,进而发展成为产业。策划与咨询既互相联系,又有所区分,不能完全割裂,也不能彼此混同。尽管有时候两个词汇混用,如“咨询策划”或“策划咨询”,但区别还是存在的。从行为主体看,组织内部可以成立策划部门,但通常不能成立咨询机构。咨询必然是决策建议主体与决策行为主体分离,而策划则可能分离也可能合一。可以说,组织有目的的思考并付诸行动都可以理解为策划,而咨询是受第三方委托提供决策建议。从实施过程来看,策划活动大多面对的是常规性问题,需要给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,咨询活动大多面对的是常规性问题,主要依靠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提供针对现状的解决方案。决策之前可以没有咨询,但不能缺少策划。决策主体的“自策划”过程,是咨询活动所没有的。从职业特征看,咨询往往是职业的,而策划可能是职业,也可能只是一种单纯行为。从运营机制来看,咨询是一种收费的委托决策建议行为,本质上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行为,而策划则可能是收费也可能不收费的智慧活动。从业务靶向看,咨询注重问题的分析诊断,找原因。策划则注重问题解决方向,找解决方案。
王克与他的明天集团,在策划和咨询之间游刃有余,旗下有“明天策划公司”和“明天咨询公司”。他更喜欢把自己称为“策划人”,他的集团注册为“明天策略集团”。王克对咨询和策划的异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:“咨询,是程序性规划,讲的是标准,要的是与别人一样;策划,是创意性设计,讲的是特点,要的是与别人不一样。咨询、策划,一阴一阳,异曲同工。”王克认为,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复合时代,任何一种单一技术已经无法解决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。复合时代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手段是复合的。
详情信息
东莞市大岭山镇松山湖兴园路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15楼